X 关闭
【资料图】
铁路运营里程达2500公里,研制110项“湾区标准”,3100多名港澳人士取得内地注册执业资格,港澳居民在粤参加养老、失业、工伤保险累计超30万人次,万亿元级产业集群增至8个……这组来自广东省大湾区办的数据,显示了广东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进展。
记者近日从黄埔海关获悉,作为全球首个直达机场空侧的跨境海空联运项目,“东莞—香港国际空港中心”运行已满百日,货值达1.13亿元,有力推动了粤港两地产业互补、资源共享。
在先进制造业较发达的东莞市,高价值机电产品进出口值近五成,但物流高度依赖香港国际机场中转。黄埔海关综合业务处业务协调科副科长谢惠旋介绍,“东莞—香港国际空港中心”项目将香港机场功能延伸到东莞一线,货物可直达全球220个国家和地区。“空港中心通关效率高,完成报关、查验等环节并运至香港机场,全流程不到1天,综合成本降低30%。”东莞市中隽贸易有限公司关务经理刘朗说。
空港中心项目是大湾区加速规则衔接、要素流通的案例之一。大湾区建设启动以来,广东一方面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,世界级机场群和港口群加快形成;另一方面积极实施“湾区通”工程,打通粤港澳三地在投资贸易、资质标准、市场准入等方面堵点,让各类资源要素流动更加高效。
日趋国际化的营商环境,吸引着科技、人才、企业等高端要素资源加速汇聚。近日,来自集成电路领域的平台院所、企业、金融机构代表聚集黄埔区、广州开发区,共议集成电路产业生态建设。短短两三年,黄埔区已集聚集成电路上下游企业超200家,占广州90%以上,拥有华南地区最大的集成电路产业基地,构建了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。广东省大湾区集成电路与系统应用研究院院长叶甜春认为,黄埔区作为第三极的核心区,可发挥自身优势,引领大湾区建设集成电路“再全球化”产业格局。
“科技创新资源加快集聚,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影响力不断增强。”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、省大湾区办常务副主任朱伟表示,广东加快建设高端创新载体,积极争取在大湾区布局散裂中子源二期、人类细胞谱系等9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。
创新要素充分流动和有效配置,为广东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打下坚实基础。目前,广东已成功争取国家批复同意打造大湾区5G、集成电路、纳米、生物医药等四大产业创新高地,东莞市智能移动终端集群等7个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。广东省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三分之一,汽车产业首次实现超万亿元营业收入。 (经济日报记者 郑 杨)
下一篇:最后一页
X 关闭
资讯
- 探寻“林中之城”——郴州的众多“第一”
- 文峰股份(601010.SH)收到江苏证监局警示函
- 郑州加快推进开放大学改革发展 推动广播电视大学体系整体转型
- 最新!天津大清河洪水预警和应急响应,降级!
- 明年举杯再相聚!第33届青岛国际啤酒节(崂山)闭幕式今晚举行
- 新氧2023年Q2财报:营收迎双增,利润率大幅提高
- EA射击游戏《不朽者传奇》公布发售预告:明日发售
- 中药股卷进药材暴涨“迷雾”
科技
-
大湾区科创资源加快集聚2023-08-22
-
上海贝岭:上半年净亏损6330万元2023-08-22
-
湘油泵不超5.77亿可转债获上交所通过 国金证券建功2023-08-22
-
南兴股份:人工智能项目需要数据的存储及算力资源,唯一网络可以提供相应服务及资源2023-08-22
-
南阳内乡第二小学召开线上创新作业设计主题分享会2023-08-22